【编者按】有数据显示,自治区是我国年人均消费茶叶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的茶产业从无到有,尤其是党的以来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因为高寒高海拔的地理原因,最早是不产茶的。关于茶是如何传入的这个问题,有些汉藏民间传说认为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把茶带到了。
2012—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阿里狮泉河上游地区联合开展发掘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这次考古活动中,在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一些青铜容器中发现有茶叶状植物叶片结块残留,在曲踏墓地出土的一件四足木案内也盛放有茶叶状食物残渣。
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合作,一个惊人的发现被公诸于世:通过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在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中出土的腐烂碳化植物是茶叶,其年代距今约1800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实物之一。研究人员认为,茶叶到达阿里的可能途径,应该与距今2200多年前汉通的丝绸之路有关。这也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可能已经穿越了青藏高原。
至少1800年前,从汉地远道而来的茶叶在受到了人们的无比喜爱,有关茶的众多谚语流传至今。茶,随后也成为了生活在的人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食品。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之所以爱茶、离不开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技术条件有限的过去,能够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较少,普通人家要想天天吃到新鲜蔬菜水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主要的食物是牛羊肉、奶酪、青稞炒面等。这些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燥热等不适。而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清除油腻、补充营养物质、调节代谢机能等功效。
茶叶在经由汉辟的丝绸之路等途径越来越多地进入的基础上,经历了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青藏高原,饮茶的习惯更加普及。到唐代,茶叶的生产、贸易也更加扩大,更多的茶叶通过新兴的茶马互市等方式运往,满足着日益增长的茶叶消费需求。
到了宋朝,茶马贸易有了空前的发展,终于让身在青藏高原等边陲地带的平民百姓也喝上了茶。有学者根据大量汉藏史籍资料估算,在吐蕃王朝最强盛、中原处于唐代的时期,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吐蕃本土地区人口大致应在350万左右。
如果按上述人口数计算,在宋代,仅从熙河地区运来的茶叶就已经达到吐蕃本土地区人均年占有量1斤多的水平。
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21世纪,党的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如期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如火如荼,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自治区的茶叶消费能力更是惊人增长。
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居民每年消费茶叶16.9斤。2022年,茶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据不完全市场统计,具有茶叶消费习惯的人群比例在70%以上。
2023年,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透露,全国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为3.5斤。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超九成中国消费者有喝茶的经历,保持每天喝茶习惯的消费者占47.5%,一周喝茶两三次的消费者占43.8%。
对比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近年来,自治区在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和饮茶习惯方面,数据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历经数千年,这样的数据是令人极为欣慰和振奋的。这说明,茶叶,在如今的自治区已经成为任何人都有权利有能力尽情消费的普通食品,再也不是数千年前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受的奢侈品。这是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发生翻天覆地发展变化的一个真实侧面。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和平解放。从此,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和平解放以后,的茶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60年,原十八军部分部队留驻林芝市,负责建设易贡军垦农场。1963年,官兵为响应“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四川省蒙顶茶场引进了四川中小叶茶树,并试种成功,由此开启了种植茶叶的历史。
1971年,原工委作出《关于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在海拔1500米至3700米的多地开展广泛试种。最终,气候环境适宜的林芝成为了最主要的茶叶产区。
党的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各地援藏干部、有关专家、有关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自治区的茶产业迅猛发展。茶叶种植从低海拔的林芝市向高海拔的昌都市、山南市等不断扩展,不仅茶叶产量质量大幅提升,而且,茶叶还成为了带动广大自治区各族群众致富的“金叶子”南宫NG·28综合。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南宫NG·28全站,要大力发展有机茶生产、开展茶叶品牌建设。在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茶产业已成为该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墨脱县不仅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起茶业种植工作专班,早在2020年,就利用广东援藏干部的技术优势和项目支撑,通过茶产业组团式援藏服务,打造高原茶叶品牌,推动墨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4月,全县已建成103个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总面积超1.92万亩,共有39个村共1万余人因种植茶叶受益。仅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2022年,村里560亩茶园就收获茶叶近3万斤,全村收入52万余元,每户平均收入接近1.8万元。
位于林芝市波密县的易贡茶场始建于1960年。自2013年6月,广东省国资委对口支援易贡茶场以来,开拓出“企业+基地+茶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茶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4年时,茶园面积不足2000亩。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下,至2020年,茶园面积扩建到了5000余亩,茶场实现了扭亏为盈。以前,茶农的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到2022年,职工采茶平均年收入已超过2.2万元。承载了历史与几代人记忆的易贡茶场,现已成为一家集本土茶苗繁育、高原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培训及红色旅游的全产业链综合型国有企业。
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平均海拔3700米,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对口援助洛隆县的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的乌龙茶之乡,也是安溪铁观音的故乡。从2022年7月15日进藏以来,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决定把种植茶叶和发展茶经济作为洛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泉州引进了“铁观音”“永春佛手”“闽南水仙”“江山美人”“梅占”“毛蟹”等6个品种2万多棵茶苗到洛隆进行驯化。截至2022年底,在洛隆县俄西乡雪瓦通村已建成众多驯化茶苗的温室大棚,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望成为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在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贡日门巴民族乡舍木村的莓茶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里,安徽省第八批援藏队员向当地群众介绍莓茶采摘技巧图片来源:中安在线米的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2022年7月,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错那县工作组进藏后,把发展农业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成功引进安徽省铜陵市恒古拉农业科技公司并组织实施莓茶援藏项目。2023年8月,在错那县勒布沟贡日等四个门巴民族乡试种的30余亩莓茶已开始采摘。
在“请进来”实地进行建设的同时,自治区还在对口支援省份的帮助下“走出去”,更好地培养本土茶业人才。2023年7月,广西农垦大明山茶园举办农垦茶产业援藏异地培训班,遴选自治区茶叶主产区的15名茶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茶农参加培训。培训班应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将广西农垦茶产业好的技术、理念、经验复制到茶产区,推动牧区茶叶保供能力提升和“雪域茶礼”品牌转型升级。授课老师从茶叶历史文化到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技艺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培训,茶场的老师傅和制茶大师倾囊相授。
除了帮助自治区提升茶叶品质、拓展茶叶种类、培养茶业人才,在相关企业的帮助下,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共有茶田693亩,年产茶2万余斤。作为当地重点茶叶乡,村民们主要以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采下的新茶不能过夜,必须连夜炒制。2013年前,勒乡炒茶用的是柴火,费时费力,茶叶品质也难以控制。近年来,国网电力紧跟勒乡茶产业发展,推广电炒茶,实施勒乡电网改造工程。2014年以来,先后在当地架设了10千伏主线路、变压器。“柴改电”后,炒茶加工车间只需几人操作,更多的人得以去茶田采茶。2022年,勒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收入达531.01万元,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
漫漫千年,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再到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物流体系,难以计数的茶叶由人背马驮牛拉到汽车火车飞机运载,源源不断地运抵,成为人们杯盏中清芬四溢的美妙饮品。而今,自治区不仅是中国茶叶人均年消费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更取得了自产茶叶行销全国的可喜发展成果。
品茶,也品茶中沉淀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中国的茶文化是和合容融的文化,讲究茶叶、水质、火候、器物、环境、心神相互成就,恰如一碗上好的酥油茶,茶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热气腾腾,浓郁甘美,暖心温体。茶叶中蕴含的汉藏情谊,愈久愈醇,历久弥香,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华。(中国网 文/刘莉)
凡注明“来源:中国网”或“中国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风俗习惯也使茶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样。以茶为媒,交融互鉴,茶成为了承载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张“名片”。[详细]
9月25日下午,“e路向党 红动曲水”网络主题活动采风团来到位于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村实地了解“党建+”工作模式,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新风貌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成果等情况。[详细]
近日,拉萨茶饮展销会暨茶叶批发市场开业典礼在拉萨高新区(柳梧新区)举行,标志着首家茶叶批发市场正式投入使用。[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